您现在位置:兽医手册> 传染病> > 浏览宠文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粘膜病。羊、鹿也可感染发病。以发热、白细胞 数减少、口腔及其他消化道粘膜糜烂或溃疡以及腹泻为主要症状,但多数呈隐性感染。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牛(羊、鹿)群中,也普遍存在,给畜牧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粘膜病病毒,该病毒与猪瘟病毒和边界病病毒有抗原关系。自然条件下存在毒力显著不同的毒株。在低温下很稳定,但不耐热。急性发热期病畜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慢性病牛往往为持续性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病毒可长期存在;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健康牛、羊、猪均可发生隐性感染而带毒,为危险的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怀孕母牛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以致引起流产或死产。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新疫区以急性病例为多,各龄牛均感染发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高;老疫区急性病例少见,发病牛以4~24月龄者为多,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比较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发病牛中,以6~8月龄的小牛症状最重。本病长年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和初春多发。

2.临床特征潜伏期7~10天。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 40~42C,有的呈双相热。随体温升高白细胞数减少,2~3天后鼻镜及口腔粘膜表面出现糜烂,舌上皮坏死,此时流涎较多,呼气恶臭。继而发生严重腹泻,初呈水样,以后带有粘液、纤维素性伪膜和血。有些病牛常因蹄叶炎和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而导致跛行。有些病牛在发热的同时,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综合征,呈现出血、血样腹泻和注射部位异常出血等症状。急性病例恢复者少见.多于发病后1~2周内死亡,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慢性病例发热不明显,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和口粘膜反复发生坏死溃疡为特征。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有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这种病牛通常呈持续感染,发育不良,最后大多数死亡或被淘汰。妊牛发病,常引起流产或犊牛先天性缺陷,患犊多由于小脑发育不全呈现轻重不同的共济失调。绵羊一般呈隐性感染,妊羊可能出现流产、死胎或弱胎,羔羊不会 站立。常常发生腹泻,最终多因并发症如肺炎而死亡。鹿亦可感染本病,详见本章第十节鹿粘膜病。

3.病理剖检特点主要是口腔、食道和胃粘膜的水肿及糜烂,其 中特征性病变是食管粘膜的糜烂,烂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糜烂多沿皱褶成纵行线状排列。皱胃幽门部出血、水肿、溃疡或坏死,有卡他 性、出血性或溃疡性炎症。典型病例,根据上述症状和剖检变化可确诊, 但在初发病地区或不典型时,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为此应采取发热期的血液、脾脏及粪便送往有关单位,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或进行免疫 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可于发病初期和恢复期采双份血清进 行中和试验等。

4.鉴别诊断当病牛出现口腔糜烂或溃疡,鼻镜有干痂,眼、鼻有分泌物时,应注意与牛瘟、口蹄疫、恶性卡他热和蓝舌病等鉴别;当发现慢性腹泻时,应注意与牛肠型结核病和牛副结核病鉴别。

(1)与牛瘟的鉴别牛瘟口腔粘膜的烂斑或溃疡出现于小结节之后,表面被覆灰色或黄色伪膜,并伴有剧烈的腹泻和重笃的全身症状,病死率高。

(2)与口蹄疫的鉴别 口蹄疫传播迅速,偶蹄动物均可发生;口腔、蹄部和乳房都可发生烂斑,而且均出现于水疱病损之后,不下痢,多取良性经过。

(3)与牛恶性卡他热的鉴别牛恶性卡化热除口腔粘膜糜烂外,一 个主要症状是伴发全眼球炎,角膜混浊。

(4)与蓝舌病的鉴别蓝舌病由蠓传播,发生于蠓孳生的地区和季节。主要侵害绵羊,牛多为隐性感染。病牛发热,口粘膜呈弥漫性糜烂、坏死,舌色蓝紫,呼吸浅表。

(5)与牛肠型结核病的鉴别肠型结核病也以消瘦和持续性下痢 为特点,或者便秘下痢交替出现,但胃肠粘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或溃瘍.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6)与牛副结核病的鉴别牛副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是顽固性腹泻, 稀便中含有大量气泡,有时含有坚实的小粪块。病牛极度消瘦,形成“狭尻”。副结核菌素或禽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肠粘膜涂片可检出抗酸性的副结核分枝杆菌。

【防治】引进种牛种羊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防止引人带毒 牛羊。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时隔离或急宰,严格消毒,限制牛群活动,防止扩大传播。有条件时,可用牛病毒性腹泻弱毒疫苗或猪瘟弱毒疫苗预 防接种。无特殊疗法。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等保守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为了减少继发性感染,可投抗生素或 磺胺类药物。由于康复牛和慢性病牛可长期带毒,故在经济条件许可时,对病牛尽可能予以淘汰,以利于彻底清除传染源。

关键字:牛病毒性腹泻
上一篇: 梭菌性肠炎
下一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网友评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