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衣原体病
禽衣原体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也可感染。由于最初发现人的衣原体病是由鹦鹉传染的,故称鹦鹉热。以后发现其他鸟类也可感染,故又称鸟疫。禽衣原体病已遍及世界各地,且其流行呈上升趋势。许多野禽和家禽尤其是鸽的血清阳性率和病原分离率均较高,成为禽类和人鹦鹉热的重要传染源。据报道,近几年来,广东各口岸对来自美、澳、英、法、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进口的数百万只各种禽类(大量的是鸡、鸽)的禽衣原体病检疫结果,总阳性率为20%,其中鸽阳性率为30%,笼鸟 24.1%,鸭14.9%,火鸡13.2%,鹧鸪12.9%,鸡4.9%。禽衣原体病不仅给养禽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北京某养鸽场1987年9~10月份,先后从外地引进3批肉用种鸽,未经检疫,当年11月份至翌年1月份先后有5人发生鹦鹉热,占全场人数的25%。鸽场职工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0%,其抗体滴度多为1:16(血清抗体滴度>4时为阳性)。场外人员的阳性率为6.67%,而该场成年种鸽的阳性率为32.32%。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禽衣原体(鹦鹉衣原体),其对外界 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各种家禽(包括火鸡、鸭、鸽、鸡等)和多种野禽均易感,且可互相传染。鸽和鸭是主要贮存宿主,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病禽体内的衣原体,可随粪便、泪液和鼻汁排出。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昆虫(蜱、虱、苍蝇等)也可引起传播。有资料认为,在鸡、鸭、海鸥和鹦鹉属中,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但对鸽和火鸡,经蛋垂直传播问题尚未被证实。【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能感染禽衣原体病的家禽、野禽很多,其中很多种野禽可携带和排出强毒力的衣原体,而本身不显症状。“母鸽到雏鸽”的传播环是造成本病在鸽群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2.临床特征各种禽类都易感,但以鸽、鸭、鸡、火鸡发生较多。幼禽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少或废绝。化脓性结膜炎、鼻炎,口、鼻有粘液性分泌物。腹泻,排黄绿或白绿色水样便。成禽病状轻微,轻度流泪、结膜炎和鼻炎,或呈不显性感染,但检测抗体为阳性。3.病理剖检特点有多发性浆膜炎,各脏器表面覆盖一层白色或 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肝肿大2~3倍,质脆,呈暗红色,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点状病灶,尤其是脾脏多见。4.实验室诊断根据上述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病的确诊则有赖于实验室诊断。方法见本章第二节人兽共患传染病项。诊断中,应注意与新城疫、霉形体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的 鉴别,血清学和病原学检验有利于鉴别。【防治】主要应加强饲养管理,鸡场和鸭场内不准饲养鸽子。应防止鸽子与其他家禽接触。引进种鸽和玩赏鸟时要加强海关检疫,防止病禽入境。对病禽应视病情轻重予以捕杀或隔离治疗,污染的场所要严格消毒,禽舍可用5%漂白粉溶液、0.3%过氧乙酸溶液、1:100的农福等喷雾消毒。治疗可在饲料中拌加四环素或土霉素(按500ppm),连喂 7~14天,或以0.1克/升溶于水中,连饮4天。对鹦鹉等玩赏鸟类,以500ppm浓度的金霉素混饲,连喂5天。重症病禽应立即捕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