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盲结肠炎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超急性而非传染性的致死性疾病。以突然起病,重剧腹泻,进展急速的休克和短急的病程为临床特征。示病性病理学改变是:盲肠和大结肠特别是下行大结肠的水肿、出血和坏死。马、驴、骡均可发生,而以10岁内的壮龄马多发。
【病因】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本病与肠道内菌群失调有关。即马体在各种应激(如车船运输、分娩、创伤、感染、气候突变、烧伤、草料更换等)状态下,交感神经反应增强,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腹腔血管收缩,肠管血液供应降低,肠道屏障机能及内环境发生改变,常在菌数量比例失常,肠道内菌群失调。或者由于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内服或注射土霉素、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使绝大多数肠道常在菌被抑制或被消灭,而某些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菌株(主要是大肠杆菌)异常增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或菌群交替状态中,大量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大量崩解,释放多量内毒素,经肠壁或腹膜吸收人血,引起内毒素血症和急剧的内毒素休克,甚至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要点】
1.病因分析多数患畜在各种应激状态下,未发现先兆而突然发病。或大量内服广谱抗生素之后,突然发病。
2.临床症状发病后即食欲废绝,精神显著沉郁,体温升髙可达42℃,呈进展急速的休克症状。肌肉震颤,全身出汗,呼吸浅表快速,可达40~50次/分,脉搏细弱不感于手,第一心音混浊,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心律失常,可视粘膜发绀,特别在齿龈粘膜出现明显的淤血带,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迟至5~10秒以上(正常为1.5秒以内),全身皮温降低,四肢及耳、鼻发凉,少尿乃至无尿。患畜口腔干燥,多无明显口臭,概无黄厚舌苔,小肠音沉衰,大肠音活泼呈金属性流水音,腹围下方膨大。触诊腹壁可感到肠内潴留大量液体,多数病马暴发腹泻,粪便粥样稀软或水样,恶臭或腥臭,常夹杂有未消化谷粒或混有血液、脓汁。但约有的病马不腹泻。大小肠音沉衰或绝止,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表现。个别排粪迟滞而显腹胀。
3.实验室检查经血液、腹腔液、脑脊髓液内毒素微量测定(鲎试验)阳性结果;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出现中毒性颗粒,血乳酸含量显著增高;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液氢离子浓度常高于50.12纳摩/升(pH值低于7.3),严重时的氢离子浓度接近100纳摩/升(pH值为7)。尿呈酸性,氢离子浓度1000纳摩/升(pH值为6)左右。
4.剖检特点盲肠、大结肠(主要为下行大结肠)淤血、水肿、出血及坏死,肠腔内有大量恶臭泡沫状或血样液体,各组织器官淤滞,出现微血栓,往往普遍出血。
【防治】
1. 预防主要在于加强词养管理,勿过多饲喂谷物等精料;预防气温骤变,草料骤变,过劳,车船运输等应激性因素;正确使用抗生素,马属动物禁止内服土霉素、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以防肠道内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过度繁殖而发生菌群失调。
2. 治疗本病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复容解痉,解除酸中毒和维护心、肾功能。
(1) 抑菌消炎,控制感染控制肠道内革兰氏阴性菌继续增殖,并防止全身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按每次1~1.5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注射,每日1次。或用多粘霉素B,日量按1~2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肌内注射。或氟苯尼考,按10毫克/千克体重,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同时内服痢特灵或链霉素2~4克,每日2次。为控制过敏反应、中和内毒素和扩张血管,可配合应用氢化可的松200~500毫克,加于5%葡萄糖液内静脉输注,每日2~3次;或地塞米松 10~30毫克,静脉或肌内注射。
(2) 复容解痉,解除酸中毒补液补碱应按脱水程度和碱丢失的量,静脉输注(参照第一章第十八节强心补液疗法项)。为了扩充血容量和疏通微循环,在输液的同时,加输10%右旋糖酐液1000~2000毫升,可连用2次。在抢救现场,可估量输注,通常1次输注8~12升,每6~8小时1次,以开始排尿作为基本输够的标志。血容量恢复后,可应用扩血管药,常用2.5%盐酸氯丙嗪液10~20毫升,肌肉注射,每6~8小时注1次,或1%多巴胺液10~20毫升,静脉注射,或0.5%硫酸异丙肾上腺素2~4毫升,静脉滴注。
(3)维护心、肾功能 常用速效强心剂,如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铃兰毒甙、洋地黄毒甙等溶于糖盐水中静脉滴注。排尿减少时,在适当输注液体后,用速效利尿剂,如静脉注射速尿,或内服双氢克尿塞等。但维护心、肾功能的根本措施,仍然在于复容解痉,疏通微循环,改善心、肾的血液灌注,解决心、肾组织的缺血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