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医手册> 兽医前沿> 浏览宠文
      近些年,我国规模化养发展迅速,然而,随之而来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对我国养猪生产的危害也日益加重。老病(如猪瘟)继续肆虐,新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不断发生。因此,有效控制疾病,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业内人士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规模化猪场疾病流行动态
      (一)病原的多重感染与继发感染十分普遍
      近几年猪病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为主要流行形式,猪病的发生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所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而造成的。据笔者调查80%的发病猪只都是两种或两以上疫病混合感染,且70%以上发病猪只都是以病毒病为主,病毒病又以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为主;75%以上的猪只有细菌病伴发,细菌病以猪链球菌病、气喘病、巴氏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为主。加之饲养环境、卫生状况、霉变饲料等的影响,使猪场疫病更为复杂、更难控制。
      多重感染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而且控制难度大。多重感染包括病毒的多重感染、细菌的多重感染以及病毒与细菌的多重感染。
      在病毒的多重感染中,以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以及伪狂犬病病毒之间的多重感染较为常见,特别是猪蓝耳病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型的双重感染,由此造成猪群的双重免疫抑制,使抵抗力下降;
      细菌的多重感染主要以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为主;
      细菌与病毒的多重感染主要以气喘病+蓝耳病+附红细胞体病;气喘病+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链球菌病+猪瘟;猪瘟+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气喘病;猪瘟+附红细胞体病等为主中国兽药114网。
       病原的继发感染在规模化养猪场十分普遍,特别是猪群存在原发性感染(如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的情况下,一旦有应激因素,就很容易发生细菌性的继发感染。
       (二)呼吸道疾病是养猪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呼吸道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养猪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规模化猪场几乎都有该病的存在,发病率通常为20%~50%,死亡率为5%~20%,预防和控制十分棘手。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到育肥猪的各个阶段都普遍存在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往往不是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病原所造成的(即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引发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可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病原,主要包括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二是继发性感染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等。
      (三)蓝耳病的再度肆虐
      2006年始发于我国南方数省,并波及我国主要养猪地区的所谓“高热病(经国家农业部认定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株为主要病原之一)”疫情,使我国养猪业再度经受了一次沉重打击,一些疫情严重的地区猪存栏量至少减少40%,不少中小型猪场因此而倒闭,此次疫情造成的损失要远大于1996~1998年的蓝耳病暴发。至今在不少规模化猪场因此次疫情所产生的影响仍在继续。
       (四)猪圆环病毒病是我国养猪业中必需重视的问题
      我国养猪业经历了“全国猪场一片圆”即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之后,圆环病毒病(PCVD)似乎变得平稳下来,但实际上由圆环病毒2型感染引起的诸多问题,如仔猪断奶后消瘦、呼吸道疾病、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繁殖障碍等仍十分严重,特别是与猪蓝耳病的双重感染,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何有效控制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是规模化猪场面临的新课题。笔者在临床上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做好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福利,加强药物保健及驱虫等方面的工作,可有效降低猪圆环病毒II型对猪群的感染率。
       (五)猪瘟的控制难度加大,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猪瘟病情十分不稳定,发生猪瘟的猪场增多,而且50%以上都是典型猪瘟。猪场种猪带病和持续性感染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猪瘟的控制不能松懈,种猪场猪瘟带毒的净化势在必行。猪瘟为何这样难于控制,学术界亦有不少争论,有人认为猪瘟病毒发生了变异,出现了现有疫苗不能保护的变异毒株;有人认为现有疫苗剂量标准过低,按现在的免疫剂量只能保护猪感染猪瘟病毒后不出现临床症状,而不能阻止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并可引起猪只的长期隐性感染,客观上起到了扩散病毒的作用;有人认为疫苗质量控制和运输、贮存等方面存在问题;也有人认为猪蓝耳病的广泛流行加重了猪瘟的发生。据笔者分析,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免疫失败,包括母猪免疫失败和仔猪免疫失败。
      母猪免疫失败:怀孕母猪亚临床感染猪瘟病毒,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早期感染以流产死胎为主,中期感染多产弱仔,表现为仔猪颤抖,俗称“抖抖病”,多在一周内死亡。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亚临床感染),长期带毒和排毒,而且猪只本身具有免疫耐受性,对猪瘟的免疫反应水平很低,这种猪留作种用,就会形成胎盘感染 →仔猪流行猪瘟→ 免疫耐受→ 免疫失败 →持续感染这一恶性循环,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哺乳仔猪散发疫情;感染毒力弱的毒株,能产生对病毒的超敏反应,当第二次接触强或弱毒力的猪瘟病毒时,表现出更严重的临床症状,而且潜伏期较短;母猪漏免或免疫水平低下。
      仔猪免疫失败:一方面可能是仔猪从母猪体内带毒,进而影响其免疫力产生。二是仔猪母源抗体与疫苗免疫相互干扰,如果免疫时机不恰当,就会给猪瘟病毒带来可乘之机。仔猪吃初乳会获得一定母源抗体,可抵抗猪瘟强毒的感染,但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这种保护抗体急剧下降,因此必须了解猪场本身仔猪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才能确实获得良好的疫苗保护效果。
      2.猪瘟病毒毒力变异,一种可能是在免疫重压之下出现毒力变异株。我国近年来纷纷报道,从感染非典型猪瘟和温和型猪瘟的猪只中分离到毒力较弱的毒株。第二种可能是疫苗株毒力返强,垂直传递给仔猪,使仔猪成为隐性带毒者。这些毒力变异株在猪群中循环,一旦条件成熟,将会有猪瘟爆发的可能。
      3.不合理的免疫程序,近年来,我国养殖业不断发展,不同猪场其饲养方式、经营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不同的场区环镜,都会造成猪群抗体水平和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千差万别,如果照搬他场免疫程序或一直延用老的免疫程序,势必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或存在免疫空白,也给猪瘟病毒带来可乘之机。
      4.防疫密度达不到100%,甚至达不到90%以上,存在人为免疫空档。这里说的防疫密度,不仅指没有免疫的猪只,而且包括很多因素比如疫苗任意存放,注射剂量不足、漏注,错用稀释液等诸多方面造成的防疫密度不够,防疫质量差。
      5.猪只发病死亡后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时机,使疫情加重。特别是非典型猪瘟,常常与其它病相混淆,更难诊断。
      6.猪群本身营养状况较差,猪群体质较弱,一方面注射疫苗后,不能产生对疫苗的良好应答反应和保护抗体水平。另一方面,母猪不能提供给仔猪高质量的初乳,仔猪也不能从母猪体内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圈舍卫生条件差,外界不良的环境往往也是孳生疾病的温床。
      7.猪群本身患有圆环病毒病或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病,影响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本身不能产生猪瘟的预期免疫效果。
       (六)关注猪流感和一些不为我们所认识的疾病
      据中国农大杨汉春教授研究报道,近年来暴发猪流感的猪场逐渐增多,已成为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之一;猪增生性肠炎可能是导致腹泻性疾病的病因之一;脑心肌炎病毒感染在我国猪群中较为普遍,对哺乳仔猪的致病性和繁殖母猪的危害值得关注。
       (七)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的危害将继续加重
       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肺炎支原体三大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生产危害很大,目前我国蓝耳病阴性场屈指可数,肺炎支原体、圆环病毒2型阴性猪场几乎不存在。由此导致猪群免疫功能和健康水平下降,猪群对疾病的易感染性增强,成为近年来猪越来越难养、病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是潜在的杀手;而且一旦有风吹草动,猪群就会发病。
      另外,饲料中的真菌中毒引起的免疫抑制亦应加以重视。
 二、防治策略
      规模化猪场疾病应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养结合,综合防治”的观念,坚持“环境控制与饲养管理是基础,疫苗与药物预防是手段,诊断与监测是保障”的理念。
      
(一)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特别是猪瘟、蓝耳病的免疫)。
      猪瘟的免疫:0日龄超免,32~35日龄二免,60~70日龄三免;初产母猪配种前加免;经产母猪配种前加免。
      蓝耳病的免疫:23~25日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免疫;初产母猪配种前加免;经产母猪配种前加免。
      (二)改变药物治疗的观念,实施药物预防与保健体系。通过制定猪场完善、合理、科学的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可有效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仔猪保健方案  仔猪三针保健:即在1~3日龄、7日龄、断奶前分别注射一针得米先(美国辉瑞公司生产,长效土霉素)或超氟粉(氟苯尼考)0.5毫升、0.5毫升、1毫升。
      仔猪断奶前、后各一周饲喂超氟粉、米奇(替米考星)或阿莫西林+支原净+强力霉素。 
      目的:帮助初生仔猪抵抗各种细菌性肠道病,如仔猪黄白痢、胃肠炎等;预防喘气病、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萎缩性鼻炎等;预防断奶仔猪拉痢,保证仔猪良好的增重率;预防仔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高热性疾病;预防因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引起的二次感染;可提高仔猪成活率。
      母猪保健方案  后备母猪:配种前10天添加超氟粉5~7天,可有效净化支原体、沙门氏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病原体,同时可提高受胎率。
      妊娠母猪怀孕中期(50天左右),饲喂蓝健圆康(中药制剂)5~7天;母猪产前7天、产后7天饲喂米奇或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支原净,可预防母猪无乳症、子宫内膜炎、产后热、附红细胞体病、仔猪黄白痢,增强母猪健康状况,提高仔猪成活率。
      哺乳母猪停奶前、后7天饲喂金方案Ⅱ型(氟苯尼考),可有效预防母猪乳房炎,改善母猪下次发情。
      育肥猪保健方案  根据猪场易发病的规律提前1~2周用药,如80日龄和100日龄时饲喂超氟粉或米奇5~7天,可有效预防14和18周龄墙、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仔猪副伤寒、气喘病、胸膜肺炎等。
       后备猪或无母猪群的猪场保健方案  后备猪在第12周龄饲喂米奇5~7天,18周龄饲喂蓝健圆康5~7天。
      引进商品猪或后备猪当天,即饲喂金方案全能(氟苯尼考)或超氟粉和维生素,观察一周后用猪瘟疫苗或猪瘟、丹毒、肺疫三联苗加强免疫,同时用佳益康(伊维菌素 )驱虫一次。
      采取以上方案可有效防止应激,同时可有效净化猪气喘病、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圆环病毒病、蓝耳病、寄生虫病等。
      (三)改善猪场的环境条件,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可有效防止场外疾病传入,降低猪场原发性感染病的感染率,杜绝或减少继发性感染的几率。同时要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减少和杜绝应激因素,避免降低猪群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使用一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营养素,并加强对饲料来源(如血浆蛋白粉、血球蛋白粉等)污染的生物因子的监测力度。
      另外,要加强疫病诊断与检测,摸清猪场多重感染的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疾病的种类,建立猪场完善、合理的监测方案,实施种猪场疾病净化,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作者:张新蕾 河南惠通天下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关键字:
网友评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