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医手册> 寄生虫病> > 浏览宠文

伊氏锥虫病又叫苏拉病,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马、牛、骆驼等家畜的血液原虫病。马、骡、驴一般呈急性经过,不经治疗,几乎可全部死亡。黄牛、水牛和骆驼多数为慢性经过,甚至呈带虫现象。

【虫体特征与生活史】伊氏锥虫主要寄生在血浆、淋巴液内,并可随血液进人各组织脏器内(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在病的后期还可侵入脑脊液中。虫体呈蜷曲的柳叶状,前端尖锐,后端稍钝,平均大小为24微米X2微米,虫体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核,后端有小点状的动基体,靠近动基体前方的另一小点叫生毛体,鞭毛由生毛体生出,并沿虫体表面螺旋式地向前延伸为游离鞭毛,鞭毛与虫体之间以波动膜相联(图3-9)。姬氏液染色,虫体的核和动基体呈深红紫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蓝色。伊氏锥虫在宿主体内进行纵分裂增殖,主要由虻类和吸血蝇类机械性传播,即在这些昆虫体内不发育繁殖,只能短时间生存。伊氏锥虫有很广泛的宿主群,马、骡易感性最强,驴和骆驼次之,水牛和黄牛较弱。各种实验动物均有易感性,其中以小白鼠和犬的易感性较强。很多种野生动物也均有易感性。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呈现进行性消瘦,贫血,间歇高热,结膜出血,黄疸,心机能衰退,伴发体表水肿和神经症状。牛和骆驼多呈慢性经过或带虫状态,表现类似衰竭症的症状,即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皮肤干裂,耳、尾常干枯坏死脱落,四肢浮肿,起卧困难,直至卧地不起。

2.实验室检查 在病畜体温升高时采血,立即做成压滴标本,在高倍显微镜下检查血浆内有无如泥鳅样活泼游动的虫体。也可采用血液涂片染色,在油镜下检查。在锥虫数量很少时,可采用集虫法,利用锥虫比重与白细胞比重相似的特点,检查白细胞层。

3.动物实验 在镜检呈阴性结果时,有必要时可进行动物接种试验。接种用的病料为血液、穿刺液或集虫后的病料。皮下或腹腔接种于小白鼠和犬等实验动物,严密隔离观察(观察症状,检温及血液压滴标本),犬需观察1个月,小白鼠需半个月。

4.血清学反应 锥虫在病畜血液中出现常无一定规律,尤其慢性病例更是如此,故常采用血清学反应作为辅助诊断。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为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和畜舍卫生,在虻、蝇活跃季节定期用杀虫药处理畜体。

2.药物预防 一般仅用于当年或上一年发生过锥虫病的单位,这样既可防止锥虫产生抗药性,又可节省药品。常用的为安锥赛预防盐,有3.5个月预防效力。也可应用拜耳205或锥灭定进行预防。

3.药物治疗 及时发现病畜,及时治疗,控制病源。常用抗锥虫药有:

(1)萘磺苯酰脲(那加诺、拜耳205)  以灭菌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静脉注射。马属动物剂量为1克/100千克体重(极量4克),1个月后再治1次;牛的剂量为1~1.5克/100千克体重(每头用量3~5克);胳驼剂量为5克,均为1周后再治1次。对重症或复发病例可与“914”交替应用,“914”剂量为1.5克/100千克体重,配成5%水溶液静脉注射。治疗第一天和第十二天用拜耳205,第四天和第八天用“914”,为1个疗程。


(2)甲基硫酸喹嘧胺(安锥赛硫酸甲酯) 以灭菌蒸馏水配成10%溶液皮下或肌内注射,剂量为0.3~0.5克/100千克体重,隔日注射1次,连用2~3次。


(3)异甲脒氯化物(锥灭定) 马剂量为0.5毫克/千克体重,使用20%溶液深部肌内注射,或使用0.5%溶液缓慢静脉注射;牛剂量为1毫克/千克体重,使用20%溶液深部肌内注射;骆驼剂量为0.5毫克/千克体重,使用0.5%溶液缓慢静脉注射,间隔6~14天进行第二次注射。

4.加强一般性预防工作准备进人疫区的易感动物,进人疫区前应进行药物预防注射,进人疫区后应避免与当地家畜接触。必要时应利用熏烟、喷药,减少虻绳叮咬。

在受威胁地区,长期外出的役畜或由疫区调人的家畜,需隔离观察20天,确认健康后,方能使役或混群。

关键字:伊氏锥虫病
上一篇: 马梨形虫病
下一篇:马媾疫
网友评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