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医手册> 传染病> 人畜共患> 浏览宠文

本病简称布病,是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布病以生殖系统发炎、流产、不孕、睾丸炎、关节炎为其主要特征。人类布病则表现为波浪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和肝、脾肿大等。公元708年我国已有本病的记载,现已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对畜牧业生产 及人类健康均带来严重危害。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为布鲁氏菌,呈球杆状,革兰氏阴性,无鞭毛,不形成芽胞,在多数情况下不形成荚膜。国际上将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生物种,20个生物型。6个生物种即羊布鲁氏菌、猪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沙林鼠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和犬布鲁氏菌。各型菌形态上无任何区别,但致病力却不同。本菌对干燥和寒冷抵抗力较强,在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在肉、乳类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左右,在粪尿中可活45天,在衣服和毛皮上可活150天。对热敏感,70C5分钟即死亡,100C立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在数分钟内即可杀死。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敏感。

现已查明哺乳动物、爬虫类、鱼类、两栖类、鸟类、啮齿动物和昆虫 等60多种动物对本菌均有不同程度易感性,或带菌而成为本菌的天然宿主。在自然条件下,羊、牛、猪布鲁氏菌病主要由各该型菌所引起,其他动物虽也可感染,但易感性较差。病原体主要存在于传染源的体内、分泌物或排泄物中,随乳汁、精液、脓汁及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和阴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草原、环境、土壤、用具 等,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眼结膜或经交配传染。吸血昆虫(蜱)可成为传播媒介。人类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羊、牛、猪,其次是 骆驼、马、犬、鹿及野生动物等。感染途径与动物相同。

【诊断要点】

板蓝根1.动物布鲁氏菌病

(1)    流行特点本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季产羔季节较多发生。一般母畜比公畜、成年动物比幼龄动物多发。初孕畜流产多见,经产者流产较少。在老疫群中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炎、乳房炎、胎盘停滞、久配不孕、关节炎的较多。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降低动物机体抵抗力的各种应激因素,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2)   临床特征


牛:妊牛主要表现流产。流产多发生在怀孕5~7个月时。流产前数曰有分娩预兆。流产后多数伴发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在2~7周后恢复。有的产死胎或弱胎。病公牛可发生睾丸炎或副睾炎,常失去种用价值。有的病牛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淋巴结炎或脓肿等。

    
羊:妊羊流产多见于妊娠80~110天,而且初配母羊流产为多, 山羊可达50%~80%,绵羊可达40%。流产母羊少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关节炎、乳房硬肿,严重者造成不孕。公羊呈现睾丸炎、精索炎、关节炎和滑液囊炎等,并失去配种能力。

    
猪:感染猪多数呈隐性经过,部分出现临床症状,流产、不孕。流 产可发生于任何孕期,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粘液性红色分泌物,经8~10 天可自愈,但排菌可达30天以上。有的病例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屡配不孕。公猪睾丸肿大,有热痛,最后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

    
马:多数呈隐性感染,血检阳性。孕马感染不流产,公马不发生睾 丸炎。有的病马呈现关节炎、腱鞘炎,跛行。有的鬌甲部、项部和颈部出现肿胀,初期硬固,有热痛,后有波动,破溃后流出黄色液体,并形成瘘 管。

    
鹿:潜伏期15天。病鹿消瘦,四肢关节肿胀发炎,跛行。母鹿流产 多在妊后6~8个月。流产后胎衣不下,发生子宫内膜炎和乳房炎等。公鹿阴囊下垂,睾丸肿大,发炎变硬,失去配种能力。

    
犬:表现为体表淋巴结轻度肿大,多发性关节炎、腱鞘炎。妊犬于 妊娠40~50天时流产并从阴道中长期排出污红色分泌物,淋巴结肿大。公犬能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及前列腺炎等,可导致不育。

     骆驼:多由牛布鲁氏菌感染,其次为羊布鲁氏菌。病母驼常在妊娠后的第七至十个月(正常妊娠期为13个月)发生流产。流产后,胎衣 虽不滞留,但常伴发关节炎。

(3)    病理剖检特点牛、羊主要病变在胎盘和胎儿。胎盘呈淡黄色胶样浸润,表面附有糠麸样絮状物和脓汁,胎膜增厚,有出血点。胎儿胃内有粘液性絮状物,胸腔积液,淋巴结和脾脏肿大,有坏死灶。妊娠牛的子宫粘膜和绒毛膜之间存在淡灰色污秽不洁的渗出物和脓块,绒毛膜上有多量出血点。有的牛发生化脓性或卡他性子宫内膜炎、脓肿、输卵 管炎和卵巢炎、乳房炎等。病公牛精囊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实质内 有坏死灶和化脓灶。慢性病例睾丸和副睾丸肿大。马主要呈现局部的肿胀、瘘管和炎症变化,其他动物病理剖检变化基本上与牛、羊相同。

(4)    实验室诊断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1周左右血液中即出现凝集素,随后凝集素滴度逐渐升高,一般在流产后7~15天血清中的凝集 价最高,并可持续较长时间,牛阳性反应能持续1~2年,甚至3~4年;绵羊阳性反应可持续3~5个月。因此,凝集反应(平板法及试管法两 种)是诊断本病常用的一种血清学方法。但凝集反应区别不了免疫接种 与自然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近年来,国内研制成功的布鲁氏菌单克隆抗体所做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具有能区别这两种抗体的特点。

此外,也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变态反应、荧光抗体 试验和病原分离方法进行诊断。

2.人布鲁氏菌病

(1)    流行特点人布病可全年发生,但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如“三北”地区发病较多见,发病高峰以产羔季节为主,患者有明显的职业性,皮毛工、制革工、牧工、屠宰工、肉食品加工者及兽医布病感染率 高。小孩和老人易感性较低。

(2)       临床特征潜伏期2~3周,短者3天,长者可达数月。主要表 现为长期低热、多汗、关节痛、脾肿大、睾丸炎、滑囊炎及腱鞘炎、头痛、 失眠、坐骨神经痛、四肢皮疹、淋巴结肿大、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3)    病理剖检特点以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病变 最常见。在急性期常有弥漫性细胞增生,在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组成的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坏死。其他 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均常有轻重不同的病变。

(4)    实验室检查采取血、尿、粪便、骨髓、乳汁或脑脊液进行细菌 学检查及分离培养。或采取发病后2周的血清做凝集试验,凝集效价在 1 : 100以上,有诊断意义。也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或用布鲁氏菌素作 变态反应试验诊断。

人类布病的急性期应与流行性感冒、风湿热、伤寒与副伤寒、结核 病、疟疾等相鉴别,慢性期应与骨、关节疾病和神经官能症相鉴别。

【防治】未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不从疫区 引进家畜及其产品和饲料,必须引进时一定要隔离检疫,健康者方可引进。非安全区每年要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两次检疫,发现带 菌畜和病畜,须隔离和淘汰,更新畜群。固定牧场和饮水场,专人放牧。严格处理病畜.屠宰后内脏深埋,肉高温处理后可食用。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要深埋或焚烧处理。污染的厩舍、运动场 及用具等要用10%石灰乳、5%热碱水、5%来苏儿或10%漂白粉液等 彻底消毒。粪便发酵处理,乳汁及乳制品等可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或经煮沸处理。病畜皮革经5%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可利用。种公畜配 种前要严格检疫,健康者方可配种。阴性畜群,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培育健康幼畜是控制布鲁氏菌病的重要措施。幼畜出生后,可吃1 周左右的母乳,然后送隔离舍喂以消毒乳或健康母畜乳。待6月龄时,以间隔1.5个月的时间进行两次检疫,如均阴性反应,可认为健康而未患布病,并接种布鲁氏菌菌苗,送人健康群中。对检出的阳性反应畜,应 予淘汰或送人病畜群。这样能逐渐更新畜群。

目前我国使用的布鲁氏菌菌苗为猪型2号菌苗,专供牛、绵羊、山 羊和猪预防使用。其免疫方法:第一年对全群动物作预防接种(以后每 年仅对幼畜接种),以后每隔1年接种1次,直到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时,才停止接种。全群动物连续接种2~3年后不再接种,应加强检 疫和淘汰病畜。当仍发现有布病时,应继续接种。

猪型2号菌苗可用口服法或注射法两种免疫途径。口服法不受妊 娠的限制,可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也可在孕期使用,每年服苗1 次,持续数年不会造成血清学反应长期不消失的现象。注射法不能用于 孕畜。免疫时按瓶签规定活菌量,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成每毫升含100 亿菌量。皮下或肌内注射剂量:山羊0.25毫升,绵羊0.5毫升;猪分两次皮下注射,每次2毫升,间隔1~1.5个月。免疫期:牛为2年,羊3 年,猪1年。羊5号菌苗由于免疫动物接种反应较重.故现少用。接种菌苗的动物.一般不再检疫,但对发生流产的母畜或睾丸肿胀的种公畜,必须作细菌学检查和分离培养,以查明出现流产的原因。

人的预防可用104-M减毒活菌苗皮上划痕接种,使其获得保护。 平时职业人群要根据工作性质加强个人防护,如穿工作服、胶靴、围裙,戴帽子、口罩和胶手套等。工作后要煮沸消毒各种物品,或经消毒药剂 处理10分钟后使用。同时还应注意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流产畜群直接接 触感染。

对贵重病畜可选用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合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维生素等进行治疗,同时对流产母畜发生的子宫内膜炎、关节炎,公畜睾丸炎等应作局部处理,对症治疗。

人的布鲁氏菌病也可选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

关键字:布鲁氏菌病
上一篇: 土拉弗氏菌病
下一篇:结核病
网友评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