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兽医手册> 传染病> > 浏览宠文

本病简称马传贫,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症状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稽留热或间歇热,发热期症状明显,有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变化,无热期则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本病几乎流行于世界各国,曾给世界养马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进隐性带毒马后,曾引起了广泛的传播,给养马业和农业生产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目前,我国已控制了马传贫的流行,但该病至今仍是全世界重点检疫的对象。

【病的发生和传播】病原体为反录病毒科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据报道,马传贫病毒至少有8个血清型,并随着疾病连续反复发作出现病毒抗原漂移。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能生存两个半月,若堆积发酵,经30天即可死亡,对热敏感,煮沸立即死亡。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发热期的病马,其血液和脏器中含有多量病毒,并随同分泌物和排泄物(乳、粪、尿、精液、眼眵、鼻汁、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类、刺蝇、蚊类、蠓)的叮咬经皮肤感染。马传贫病毒污染的器材(采血针、注射针头、点眼瓶等)也是危险的传播媒介。还可经消化道感染。此外,不能排除胎盘感染的可 能性。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马、骡、驴中,以马的易感性最强,尤其进口马和改良马的易感性更彈。本病通常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无严格季节性,但在吸血昆虫多的季节(7~9月份)发生较多。在新疫区流行初期通常呈暴发,多取急性经过,病死率高,以后转为亚急性和慢性,最后则以慢性为主,病死率降低。2.临床特征马传贫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人工感染的病例平均为10~30天,短的为5天,长的可达90天。病马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学变化,具有随体温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不定期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作临床和血液学检查时,被检马匹应每日早晚定时测温各1次,连续测温1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在有热期每隔2~3天,无热期每隔7~10天进行1次临床症状和血液学检查,以观察临床、血液学变化与发热的关系。主要的诊断指标如下:热型稽留热或不规则间歇热,并呈现温差倒转现象(即体温上午高、下午低)。可视粘膜变化贫血、黄疸和有出血点。出血点小似针尖,以舌下和阴道粘膜最常见,或多或少,新鲜出血点鲜红色,陈旧出血点暗红色。心脏机能紊乱心搏动亢进,第一心音增强,心音浑浊或分裂或重复,心律不齐,有缩期杂音。脉搏增数,每分钟达60~100次或以上。浮肿在四肢下部、胸前、腹下、包皮、阴囊等处,出现无热无痛的面团样肿胀。全身状态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逐渐消瘦,易疲劳和出汗。后躯无力,运步摇晃,尾力减退或消失。血液学变化红细胞数常减少到5×1012/升以下,严重病例可减少到3×1012/升以下。随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含量同步降低,可达58克/升以下,血沉显著加快。在有热期,15分钟可达60刻度以上。白细胞常减少到(4~5)×109/升。淋巴细胞增多,成年马增加到50%以 上,1~2岁幼驹常增加到70%以上。单核细胞增加到5%~10%,而嗜中性白细胞相对减少至20%左右。颈静脉血液中出现吞铁细胞,颗粒型吞铁细胞多见于急性型病马,弥漫型多见于慢性型病马,混合型多见于亚急性型病马。3.病理剖检特点急性型主要为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时,败血症、贫血和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变化较为明显。慢性型主要呈不同程度的 贫血和增生性变化。肉眼可见的主要变化,有全身浆膜、粘膜和实质脏器程度不同的出血点(斑)。肾、脾、肝及肠系膜等淋巴结肿大,淋巴小结增生。脾脏肿大, 断面呈暗红色或淡红色,脾小体肿大、隆起,呈结节状。肝脏肿大,实质变性,断面小叶结构模糊,中央静脉和窦状隙淤血,呈槟榔样花纹。心肌变性、脆弱,呈黄红色,无光泽,似被开水烫过一样。肾肿大,实质浊肿、脂变,呈灰黄色,肾小球明显可见。管状骨的红髓区扩大,后期有时呈胶冻样。本病的组织学变化,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故应采取病料送检。肝脏的变化更具特征性,主要是肝细胞变性,星状细胞肿大、增生、脱落,肝细胞索紊乱,在中央静脉周围的窦状隙内和汇管区有多量吞铁细胞。同时在肝细胞索间、汇管区的血管和胆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或灶状积聚。实验室检查目前推广应用的是马传贫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试验,对其中任何一种反应呈阳性者,均可判为传贫病马。补体结合反应对急性病马的检出率低,对亚急性和慢性病马的检出率较高,但有些病马的补体结合抗体有波动,甚至有时消失,但以后又重新出现,因此必须反复采血检查,一般以1个月的间隔,采血3次进行检查。4.鉴别诊断马梨形虫病、马血锥虫病和马钩端螺旋体病,在临床上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都具有高热、贫血、黄疸、出血等症状,容易混清,应用马传贫琼扩试验可以与之鉴别。传贫马判定标准《马传染性贫血防制试行办法》指出,在切实做好类症鉴别的基础上,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判为传贫病马。


第一,体温在39C以上(1岁幼驹39.5C以上),呈稽留热或间歇热,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学变化者;第二,体温在38.6C以上,呈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临床和血液变化不够明显,但吞铁细胞2/万以上(或连续2次1/万以上),或肝穿组织学检査呈阳性反应者;第三,病史中体温记载不全,但经系统检查,具有明显的临床和血液学变化并出现吞铁细胞2/万以上(或连续2次1/万以上),或肝穿组织学检査呈阳性反应者;第四,可疑马传贫病马死亡后,根据生前诊断资料,结合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病变符合马传贫变化者;第五,马传贫补体结合反应阳性者;第六,马传贫琼脂扩散反应阳性者。

【防治】为了预防和消灭马传贫,农业部颁发了《马传染性贫血防制试行办法》。其要点是:第一,做好检疫工作,不要从疫区引进马、骡、驴。当一个地区发现 有马传贫时,应立即上报,迅速划分疫区,实行封锁。对疫区内的马、骡、 驴有组织地进行全面检疫。对病马分别情况处理:尚有使役能力的,可集中隔离使役,重症病马或孤立疫点的病马,应就地捕杀;对其他马、骡、驴坚持定期检疫,加强观察,自疫点隔离出最后1匹病马之日起,经 1年检疫未再发现病马时,可报请上级复査批准后解除封锁。第二,在疫区内可应用马传贫弱毒疫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一般在蚊虻活动季节前3个月或蚊虻停止活动季节注射。注苗后3个月开始产生免疫力,免疫期约1年。第三,对病马污染的厩舍、场地、用具等,要严格消毒。消毒药可用 2%~4%热氢氧化钠溶液。粪便经发酵处理3个月以上,方可利用。死亡病马的尸体须深埋或烧毁。第四,消灭蚊、虻、蝇等吸血昆虫,防止剌螫骚扰马体。第五,加强外科器械特别是注射针头等的消毒,不得混用。


关键字:马传染性贫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苏联马传染脑脊髓炎
网友评论
热点资讯